作 者丨尤方明
编 辑丨包芳鸣,刘雪莹
图 源丨图虫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与服务。围绕2023年的民生工作,政府工作报告建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在受访人士看来,应着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让群众就近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公立医院危重症资源的建设,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以“可持续、多层次”的理念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以家庭和社区为抓手,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养老服务。
让群众就近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让群众就近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2022年7月22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介绍,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推动国家和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
其中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旨在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数据汇集平台,加快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支持原则上不超过10亿元。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的布局。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则围绕“大病不出省”的目标,坚持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支持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消息,截至目前,共有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基本覆盖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目的,是解决区域内疑难重症的诊疗难题,不断完善区域医教研防等功能布局,继而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使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实现进步。
花亚伟说,2023年,河南省力图将肿瘤中心建设下沉至县域一级。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将进一步聚焦肿瘤领域的科研及诊疗工作,推广关键适宜技术,同时通过互联网医疗、医联体等载体,带动县域肿瘤防治综合能力的提升。
另外,如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进一步思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 “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防控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在提案中建议,加强公立医疗机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在硬件上,应加强公立医院危重症资源的建设。在5年内力争将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危重症床位数量提高至总床位数的10%。平战结合,对可扩展危重症床位进行气源、电力改造,调整、优化布局,积极建设可转化危重症救治病房,以满足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要求,使其逐步达到总床位数的10%至20%。同时应重视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和政策支持。
在人才能力培养上,王广发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加强综合医院传染科、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设,适度扩容,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临床各科的年轻医师应定期轮转呼吸ICU、内科ICU、综合ICU等危重症救治病房,以提高危重症的诊断及救治能力。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
五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等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建立,有效均衡了地区间基金当期收支压力,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工伤保险提升了在职人员的保障和待遇水平,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急需救助者纾困解难。总体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步入快车道。
王天玉表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核是通过社会成员的互助共济实现全民的风险管理,客观上发挥收入二次分配的功能。应坚持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模式。制度的可持续不仅要考虑当前不同类型企业、参保人的缴费负担和待遇水平,还须建立“时空公平”的视角,考虑保障负担的代际公平问题,做到全国一盘棋,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
同时,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参保义务主体与权利主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客观上不可能以“一刀切”的做法设定完全一致的保障标准。为此,须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多项制度协作的方式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韧性,增添安全网的层次。
他据此认为,下一步,可在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基础上,探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融合,如以家庭为单位设计“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完善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标准;加强对于老年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在税费、用房、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进医养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五年来,围绕养老服务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土地保障、税费优惠、融资支持等针对性专项政策,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完善;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工程,不断满足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需求;深入推进医养结合,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措施促进健康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逐渐增长,如何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赵忠建议,应重视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撑作用。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应总结试点地区经验,引入第三方评估,明确筹资机制等工作要点,适时向全国推开,切实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局面。
赵忠同时认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心依然在家庭和社区。一方面要重视居家社区养老硬件设施建设,如为独居老人家中安装紧急呼叫器,布局完善公共活动区域、社区食堂、社区医院等场所;另一方面,应打造一支能够提供专业性支撑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让老年人从社区得到获得感,乐意选择社区养老,在社区安享晚年。
“重要部署:事关医疗、社保、养老!”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32039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